私塾学童对经典的感受
儿童对背诵的经典真的没了解吗?听上过私塾的学童怎么说
一般都认为,私塾中七、八岁的孩子读经典,只是死记硬背,读经典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感受,但实际上并非都是如此。有些孩子,读经典时是有自己的感受的。明代王士禛七岁入家塾,学《诗经》,已能领会诗情。他在《池北偶谈诵诗》中说:“予七岁始入乡 塾,受《诗》,诵至《燕燕》、《绿裳》等篇,便觉枨触欲啼,亦不知其所以然。稍长,遂颇悟兴、观、群、怨之旨。”对此,程千帆曾说到:“我记得王渔洋在诗话里讲到他小时候读《诗经》,对某些篇章感动得下泪的故事。我想这就是他后来无论是在诗歌创作或在诗歌理论,都卓然成家的起点。”(巩本栋编:《程千帆沈 祖棻学记》,第55页,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7年)
顾颉刚回忆自己在家塾中的学习经历时说,七岁时读完《孟子》之后,“我的父亲命我读《左传》,取其文理在《五经》中最易解,要我先打好根底然后再读深的。我读着非常感兴趣,仿佛已置身于春秋时的社会中了。从此鲁隐公和郑庄公一班人的影子长在我的脑海里活跃。”
他对《左传》有这样的感受,同样,对《诗经》也有感受,他说:“我读《诗经》,虽是减少了历史的趣味,但句子的轻妙,态度的温柔,这种美感也深深地打入了心坎。”(顾颉刚:《走在历史的路上——顾颉刚自述》,第7、8页,江苏教育出版社,2005年)
张恨水9岁时对《孟子》发生了兴趣。他回忆说:“我7岁才入蒙学,那时是前清光绪年间,当然念的是“三、百、千”。……念过《上下论》,念过《孟子》……有 一天,先生和较大的两个学生讲书,讲的是《孟子》齐人章。我很偶然地在一旁听下去,觉得这书不是也很有味吗?这简直是一个故事呀。于是我对书开始找到了一 点缝隙,这是9岁多的事。”(张恨水:“我最初的写作经历”,邓九平主编:《文化名人忆学生时代》第76页, 同心出版社,2004年3月)
七、八岁以及十来岁的孩子,对经典自然不能很懂,但也并非完全不能懂。他们还是能够懂得一些的。金克木曾提出,为了了解中国文化,有一些书是必读的,他所列出的这些书是“五经”和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和《荀子》,并说:这些书,除《易》、《老》以外,“大半是十来岁的孩子所能懂得的,其中不乏故事性和趣味性。枯燥部分可以滑过去。我国古人并不喜欢‘抽象思维’,说的道理常很切实,用语也往往风趣,稍加注解即可阅读原文。一部书通读了,读通 了,接下去越来越容易,并不那么可怕。从前的孩子们就是这样读的。主要还是要引起兴趣。孩子有他们的理解方式,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,特别是不能抠字句,讲道理。大人难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‘懂’。(金克木:“书读完了”,见《书读完了》,第5、6页,汉语大辞典出版社,2006年)
金克木认为:“五经”和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和《荀子》这些书,“大半是十来岁的孩子所能懂的”,而且,“孩子有他们的理解方式,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,特别是不能抠字句,讲道理。大人难懂的地方孩子未必不能‘懂’。”这些话,是很值得重视的。
往期精彩:
倡导教育之本质,让读经变化人生
⊙责任编辑:依仁(微信号:18511288418)
⊙版权声明:文章源于网络,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请长按上面二维码,关注爱读经微信平台
联系我们|18511288408(可加微信)
爱读经读书会|543250139(qq)
爱读经官网|www.idujing.com